胡笑兰
有人说,北方人喜欢喝酒,广东人喜欢喝茶,准确的说,北方人来到了粤地,也会喜欢上喝茶的。大家一见面,就会说“得闲来叹茶”。办公室大小无所谓,一定要有一个讲究的茶台,可以自动上水煮水,摆着喜欢的各色茶叶盒,还有茶则、茶匙、茶夹、茶漏、茶针、茶筒……葡萄藤和蓄水池之间,容得下一张茶案,悠闲地享受“叹一茶两件”的时光。
我在一日日的茶香里,爱茶更甚,已致到今天无一日不茶,无茶不欢。于鹏城,我曾经听见这样的说词:一座稍微不努力喝茶,就会溜走一笔业务的城市。这是爱茶人士的自我调侃,也带着浓浓的商业文化气息。茶汤水路是有分别的,那种微妙,你必须去喝一喝,才能感觉她的韵:滑、涩、厚、回甘…… 就如读一卷《诗经》,曲韵流转,需要人凝神细读才得滋味才知风神。需喝得慢条斯理,来不得半丝焦躁,若无从容淡泊的心,是难以品味出那种莫可名状的美妙。
“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茶从春秋时期最初的贡品,到汉代饮茶之风渐起,进入寻常百姓家,茶就作为商品,在生活中占了一席之地。《神农食经》中的“奈茗久服,令人有力,悦志”, 华佗《食论》中的“苦荼久服,益思意”, 以及王褒《僮约》中的“武阳买茶,烹茶尽具”……无不婉约茶的行迹。
禅宗的出现,开启了禅与茶相遇的机缘。茶与禅的相遇与结合,实则是二者相互需要的结果。禅宗之所以选择了茶,乃由茶的特性所决定:坐禅时通夜不眠,满腹时帮助消化,茶性平和,人清心宁静。
早在晋代,饮茶之风已经进入寺院。《晋书·艺术传》载: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,“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”。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六是这样记录寺院生活的:“晨起洗手面,盥漱了吃茶,吃茶了东事西事;上堂吃饭了盥漱,盥漱了吃茶,吃茶了东事西事。”茶贯穿了僧众一日的生活。寺院中设有茶堂、茶鼓,并有专职的茶僧负责煎点。《封氏闻见录》载:开元中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,“学禅,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,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”。
由唐至宋,有了“茶宴”“茶筵”。唐代上流社会中流行“茶宴”, 是文人士大夫之间相互联络,以文会友、以茶会友的重要形式。佛教寺庙多在高山丛林,得天独厚,高山云雾,最宜茶树生长。神僧务农、制茶饮茶,与士大夫河同水密,使得士大夫爱好的茶宴风尚逐渐进入僧人的生活之中。
一禅、一茶两种文化,有同有别,水乳交融。两种文化同时兴于唐,而使两种文化融为一味的,我想还是始于圣僧抚养,禅寺成长的茶圣陆羽。皎然便与陆羽奉为“缁素忘年之交”,他们也是茶文化的开创者。陆羽的《茶经》是一本茶学,其中也谈到饮茶的美妙感受。唐代煮茶的方法得益于陆羽《茶经》,中晚唐时代,饮茶之风甚浓,所谓“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”。 茶成为文人们享受生活的手段,文人们在茶中娱情、在茶中寄托情感、在茶中审美、在茶中寻找心灵的快慰、在茶中融化儒道的思想。
泡茶的过程、喝茶的环境,都能营造良好的氛围,让人消除疲劳,静心冥想,具有一种心理按摩的作用。茶的清幽淡雅、圆融平和,与禅所追求的“定”“息虑凝心”不约而同地吻合。禅的“清净本心”“净心自悟”“心净无尘”的境界,为禅僧和文人树立了饮茶或品茶的境界追求,茶与禅便走到了一起。禅僧借茶在“净心自悟”中求得对尘世的超越,士人在“韵高致清”“致清导和”中升华自我与感受禅意。
于是,便有了陆龟蒙在煮茶的闲情中看到一派盎然禅意:“闲来松间坐,看煮松上雪,时于浪花里,并下蓝英末,倾余精爽健,忽似氛埃灭,不合别观书,但宜窥玉札”; 于是,皎然将禅趣与茶趣结合,禅中有茶,茶中有禅:“精凝一念破,澄息万缘静,世事花上尘……识妙聆细泉,悟深涤清茗”。王维充满禅意的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,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”“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。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; 清杨倬有 “赵州茶热人人醉,卧听空林木叶飞”……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对禅意的追求,对茶的喜爱,感受到了茶是步入禅境的最好伴侣,禅境是品茶最好的境地。
品茶是领悟人生的契点,抚平浮躁的琼露。禅是指引的灯塔,是消解浮躁的启明。理泉、煮水、泡茶、品饮的过程,让人心生愉悦,乐而忘忧。更何况三五好友相聚,茶也成了增进情感的纽带呢。也成了探究人生哲学的道场。
聊天之间,偶得邦芒公司“空余上”之说,并着如是想。这样一个品牌,顿见一个企业家的眼界,一个企业的情怀。
北宋淳熙十年,一代大儒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,九曲溪畔兴建武夷精舍,亦称紫阳书院。于此著书、讲学。朱熹一生七十一载,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住在武夷山及武夷山所在的闽北。在武夷精舍四周,建有茶圃三处,朱熹在其中植茶百余株,世人称之“文公茶”,为武夷名丛之一。曾有学生问“何为空余上?”朱熹答:“空余上,贵州佳酿也,醇香四溢,余香绕梁,东坡好饮之。”
我在紫阳书院,品味一款武夷山岩茶。茶博士沏泡后端给我。浅斟酌,口味醇厚、茶香幽远。顿感清热去火、神清气爽。的确是上品。但我又想,朱熹先生所说空余上到底有几个涵意呢?抑或形而下的具体事物,抑或形而上的精神品格。
禅佛之说,“空”不是没有,而是空中妙有。生命有边际,即便遭际,阅历丰富,也无法穷尽。或许就是空。但看似空,却含藏一切。也唯有空,才能藏一切,若是虚空有形体,有边界,就无法容纳宇宙万物了。
真正的空并非指不存在,而是指变化。四大皆空,万物皆空的说法,只不过表明空在佛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,即便在成功学和励志文章中也常引用佛家的空学。倒空杯中水,喻示放下旧有,以接纳新知。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,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。当我们认识到世界不断变化时,很多纠结和痛苦就源于对这一规律的不清晰理解,缘于心结。降低执着与贪念,又或许致另一个更高的境地。空余上,乃至高境地。
“得闲来叹茶”,便成了人所共知的偈语,爱茶的人便心领神会。品茶与参禅,在禅茶文化中去舒放性灵,去寻得生命的美好体验,在“致清导和”“茶禅一味”中去放下忧伤、放下彷徨、走出喧哗、休憩灵魂、静心自悟。让袅袅茶烟和幽幽茶香将品茶人带入禅的境界,去感受禅悦之境的精妙,去捡拾“空余上”的真谛。